建设中的“新农村”典范
粉墙黛瓦绿树,小桥流水人家。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;前有场,后有院,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,一家一台太阳能热水器,一户一口沼气池,做饭烧菜不用煤和电。村里有乒乓球台、篮球场,道路两旁装上了太阳能路灯……展现在人们眼前的,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新农村风情画。这幅画卷正在江淮大地各处铺展。
2008年1月2日,元旦假期之后的第一个工作者,记者一大早就来到了肥东县梁园镇邓岗村,2006年,这里就被确定为安徽省新农村建设“千村百镇示范工程”示范村,也是能源示范村。整洁的水泥路,笔直地延伸到远处,路的两边,矗立着新型的太阳能路灯,村民的住宅,错落有致地聚集在马路两侧。住宅的不远处,就是广袤的田野。
经过一个篮球场,记者来到一户农户家,一位四五十岁的农妇,穿着朴素而整洁,正在忙着晾晒腊肉——腌猪肉、腌鸭、灌的腊肠,在自家的小院里,挂成长长的一排,还有一些,只能拿到外面的运动场上来晾晒了。记者随即对这位名叫刘国兰的农妇进行了采访。
——你家里几口人啊?这么多腊肉吃得了么?
——儿子媳妇在城里工作,孙子在城里上学,他们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,我们做长辈的,自己在家里养些猪啊,鸡鸭啊,这都是自己家里做的。
——你们家现在养了多少头猪啊?
——我家在后院那边有个小养猪场,养了两三百头猪,元旦前大部分都送去屠宰卖掉了,现在还有30多个成猪,要到春节前出圈,剩下的就是几十头小猪仔了。
——它们的粪便就送进沼气池,做沼气原料?
——是的,我家沼气池是村里最早一批建造的,你来看看。(我们一起来到她家的后院)两米见方,大概有8立方米的容量,都是用水泥砌的。建一口沼气池,政府补助800块钱,买来沼气灶台、沼气饭煲,我们村基本上家家都有一个猪圈、一口自来水井、一个水塔、一个太阳能、一间卫生厨房,还有一个浴室。现在生活方便多了,我们家庭妇女也减轻了负担,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。以前冬天我们要去水塘边洗菜洗衣服,又冷又不方便,现在有了太阳能,沼气也方便,洗菜可以直接用温水,洗衣服放进洗衣机,一会儿就好了。
——沼气用起来方便么?
——方便得很!我们这边都管沼气叫“自来气”,有自来水也就有“自来气”嘛,呵呵。只要沼气池中原料充足,气就足,用沼气饭煲煮饭,7分钟就熟了,比电饭煲都要快很多。沼气灶用起来也方便,更重要的是省钱。以前每年最起码要用掉5罐液化气,现在省掉了,这一项一年就省下好几百块钱了。而沼气饭煲可以省下很多电费,一天省一度电,一户就节约了这么多资源,何况这么多家庭呢!
听她这么一说,记者感触很深,使用沼气每家每户不仅节约了家庭开支,也为国家节约了多少宝贵的资源啊!
爽朗的刘国兰还带领记者来到村外一处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前。原来,每户村民家的生活污水都排放到这里,经过两级厌氧过滤,再经过三四级曝气净化,然后经过湿地吸附,排放出来的水已经达到国家三级排放标准,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灌溉了。
在环境保护方面,如果说,每一户的沼气池是解决了点污染的问题,那么,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就解决了面污染的问题。难怪,邓岗新农村看起来像一幅画卷那么好看呢!
告别刘国兰后,记者来到田野边,这里有很多大棚种植。有两位大爷带着一个孩童,坐在田边,晒着太阳聊着天。记者钻进一个开着门的大棚里,村民付昌荣和她的丈夫正在里面给草莓除草。
——这里面温度很高嘛!这大棚是你们自家的么?
——是的,这一块5个大棚都是我们家的,五亩地种的都是草莓。别人家有种蔬菜,种蘑菇什么的。
——种植草莓,每年要多长时间啊?
——从九月份就把秧子栽下去,十二月份就能上市了,你看,红艳艳的,你来一颗尝尝!(盛情难却,记者接下了一颗香脆欲滴的草莓)现在已经在市面上卖了。大概可以一直卖到第二年五月份。
——这个要看市场行情,跟卖的价格有关。一亩田的草莓最起码纯利润五六千没什么问题。一年一共能赚个两三万块。家里还养了一些牲口,也能赚一些。日子过得还不错。(付大姐的丈夫咧嘴憨厚地笑了)
——那,你们种草莓用的是什么肥料呢?
——草莓肥料比较讲究。如果用一般的牲畜的粪便,很容易得黄萎病,就都死掉了。必须要用一种俄罗斯进口的肥料,很贵。前几年政府来人下来宣传,建沼气,说沼肥可以代替俄罗斯进口肥料。你看,这不,都长得好好的。草莓是红的,可咱这可是绿色纯天然无污染食品呢!
付大姐的丈夫邀请我到他家其他几个大棚里,看看那些长得郁郁葱葱的草莓,记者参观了一下,就告别了。随即,赶往肥东县八斗镇军谢村,这里同样是全省的能源示范村,村子前面一口池塘,碧波荡漾,很美丽。
一栋栋造型相似的大瓦房整齐有序,点缀在房顶的小型水塔挺拔而立,不锈钢的太阳能热水器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银光,与附近公路相连接的平整的石子路通向每一家,每家门前都有一台拖拉机……记者来到一位名叫邵福海的家,三间大瓦房宽敞明亮,家中用上了沼气灶,有独立的、贴上墙、地砖的干净厕所,厕所内安装了自来水冲洗。
记者随着村民组长邵仕伏,到各家的楼顶上去参观了一番自来水塔、太阳能,这里的村民大多把腊肉晒在了楼顶上,各家的连成一大片,蔚然壮观。邵仕伏热心地带领我参观了好几家沼气灶、沼气饭煲,以及村外的污水净化装置。八斗以种植甘蔗、无籽西瓜闻名,这里的农户将沼肥用来种植甘蔗、西瓜,据说甜度可以提升两三个百分点。而种植蔬菜、水稻、蘑菇,也可以明显增产。而那些用沼液浸泡的种子,由于生物激素的刺激和营养元素的吸收,普遍可以增产10%左右,而且还可防病、防虫、防冻。而那些使用沼肥的土地,连续三年之后,都可以明显改善土壤,从低产、中产田,变成稳定的丰产高产田。
在邵仕伏带领记者了解各家的情况之后,临告别时,有一段令人难忘的对话:
——你采访了那么多家,还没问问我家的情况呢!
——你家应该也很好吧?
——我哥哥全家进城务工去了,他家的田也是我种,我又承包了一些,每年种三四十亩田呢!
——那么多田,能种的下来么?都种些什么呢?
——都是机械化了,我们夫妻俩就能搞定。基本上按季节,什么都种,种西瓜的时候套种大豆,种油菜、甘蔗、水稻。还有几个大棚,种一些反季节的蔬菜。
——那你家一年可以收入多少呀?
——每亩田收入五六千,三十几亩,你自己算算。家里还养了几十头猪,还有一个鱼塘。
在一旁围观的村民起哄说:“他是我们村的致富大王!”于是大家一起乐了起来。
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新农村。